羌族传统乐器:口弦音乐

发布时间:2019-04-03

口弦,俗称“口弦子”,是羌族民间的一种独特乐器,现主要流行于北川青片河上游地区和曲山镇石椅羌寨。相传起源于羌族小伙尔玛撒哈和羌族姑娘白珠的凄婉爱情故事。以后,羌族青年男女恋爱时,男青年都会制作一支口弦作为爱情信物送给女方。但因单调的文化环境,曾经作为爱情信物的口弦,逐渐成为妇女田间劳作间隙、婚丧嫁娶、节日庆典时的消闲乐器。其表演形式大多为独奏或4-5人的合奏。2011年,“口弦音乐”被列为国家级第三批扩展非遗名录。
口弦制作材料选用高山箭竹,取材后先要自然风干,再用油浸泡两年时间,这样制作出的口弦声音响亮。在制作时,将竹子剖开,削成长约11cm,厚约0.15cm,从中分为一头宽约1.3cm,另一头宽约0.8cm,成酒瓶形状的小竹块,先在两端各凿一个小孔,前孔较小,穿上麻线,用于演奏时固定乐器位置;后孔较大,穿上长约30厘米的麻线,用于演奏时的拉扯。簧片的雕刻工艺最关键也最难,簧片位于竹的中间,长约8厘米,其厚度、侧面的缝隙都很讲究,稍不注意就达不到弹奏的效果。
口弦演奏技艺难度很高。在演奏中,左手无名指、小指挽住麻线,大指、食指捏前孔,横侧贴腮靠近微微张开的嘴唇间,以气鼓动簧片。右手的食指、中指牵动后孔的麻线拉扯,鼓顿有度,其簧闪颤成声。拉扯力度的大小和口腔形状、气息强弱、唇舌位置的变化,形成音阶和旋律。口弦曲调大多即兴创作,音域一般在八度之内,系五声音阶,扯动麻线竹簧即发音响,发音优美,音量细小,娓娓动听。

友情链接

Links

  • pic1-1.png
  • 非遗.jpg
  • pic1-2.png
  • pic1-3.png
  • pic1-4.png